80年光陰流轉(zhuǎn),硝煙散盡,但歷史的回響依然激蕩在民族記憶深處。南通人民的抗日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全國抗戰(zhàn)的生動縮影。伴隨著江??箲?zhàn)印記的采訪過程,我們猶如在時光的褶皺里穿行,不斷與歷史事件、歷史人物生動相遇。江海兒女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紅色記憶與英勇故事,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。
1937年的中國,山河破碎如風中殘絮;1938年3月,日軍在南通近郊登陸。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,回望和觸摸那段歷史,戰(zhàn)爭離我們很遙遠,卻又很近。透過泛黃的紙面、老人的訴說,仿佛能看見:侵略者在肆虐,救亡者在募捐,進步青年在疾呼,抗日義勇宣傳隊在奔走,抗日武裝奔赴前線……面對國難、族危,先烈們用熱血當子彈、用頭顱做堡壘,書寫了那份厚重深沉的家國情懷。
在那段艱苦漫長的抗戰(zhàn)歲月里,必勝信念是照亮黑暗的明燈,指引著前進的方向。由進步青年組成的文藝團體——春泥社,發(fā)端于如皋,以蘇北救國會的名義編印刊物 《救亡通訊》,創(chuàng)辦 《救亡》 十日刊和 《民族解放》 十日刊,猶如一顆顆“信仰的種子”被四散到各地。遙想當年,懷揣赤誠愛國激情的知識學子在春泥社聆聽抗戰(zhàn)演講、汲取奮進力量,他們從這里出發(fā),奔赴抗戰(zhàn)救亡的各條戰(zhàn)線,讓紅色星火照亮四方。
歲月奔涌向前,江海兒女的抗戰(zhàn)精神、家國情懷在川貓兒河灘、在石陀港等紅色地標處得到了新的傳承與升華。當我們偶遇自發(fā)聚集在“血淚灘死難同胞紀念碑”前撫今追昔的人民群眾,當我們走進朱永繼自建的“黨史·永繼家庭展覽館”,不期而遇的感動迎面而來。我們深刻感受到: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,也不是埋沒于故紙堆的故事,而是前輩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(chǎn),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堅固基石,蘊藏著我們從哪里來的紅色基因,也指引著我們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標。
80年櫛風沐雨,祖國山河巨變,這盛世如先輩所愿。今天,我們銘記歷史不是銘記仇恨,而是為了更好地感受信仰的力量、自強的精神,理解和平與自由的珍貴,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。
·朱蓓寧 張亮·